形錄 藝術設計書籍推薦



形錄



形錄 評價

網友滿意度:




最近看我老弟每天捧著一本書

好奇之下湊過去看看

原來是 形錄 這本書

我對藝術設計是一竅不通

但我看得出作者很想將他所知道的一切跟這個社會分享

能讓一個閱讀的人

心中有感謝之意 我想這是對作者們最大的回饋

形錄 在博客來上面買得到

也比各大實體書店便宜

大家喜歡可以去博客來看看!!

博客來的服務品質真的超優的~

我這邊也有提供折價券給大家博客來網路書店

可從頁首連結索取(〃^^〃)~*













蔡阿嘎瘋環島:台灣100個必打卡之最









台灣鐵道祕境慢旅












形錄



商品訊息功能:

商品訊息描述:

重新審視形在生活世界運轉的意義,特別是設計創作的角色,透過灌注方式檢視形態生成的過程與特徵,並結合模型的思考技術,將其嵌入生活世界的方法論。輔以人文歷史的聯繫,將形式操作超越過去形而下的成見,再次定位形式的意義,並且延續人文歷史的發展。

名人推薦

這是本美麗的書。

我讀本書,讀得既慢又久,而且斷斷續續。它有時讓我掩卷長思,有時讓我感動不已(『記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遺忘所構成…形是留下的輪廓,模卻遺失於輪廓之外。終究形的輪廓是模的痕跡,而形的輪廓之外的遺忘形態是模的輪廓。』) 而它更常激發我找紙動筆將書中的字句與線條「形錄」下來。

「形」無疑是台灣文人建築家們最偏見、最畏懼、最不知如何,也無法面對的「東西」,無論是概念或實體。然而在本書中無論是「形而上」的哲思或「形而下」的操作卻都逼視、凝望著我們,讓我們無法逃避。

多年前,當陸希傑和我一塊兒教書時,曾經告訴學生不要害怕「形」。『請大膽的去發現它,』他曾說,『並開敞的讓它養馴你。』

這本誠實、勇敢又美麗的書養馴了我。-交通大學建築所講座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曾成德

這本書以一個模與形的建構過程,很紮實的展現一套完整的理性與邏輯思路,也為這個普遍性的文明大缺口,作了示範性的局部填補工作。-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 阮慶岳

陸希傑和何炯德在這本書當中,一方面不斷地藉由原型、規範、脈絡的分型依據,來逼近其內在「形。態」的事實原初和性質樣貌;另一方面,則又藉以時間和網絡之間的分歧和流動軌跡之開放與收斂,來一一記載著他們在面對「形式」於其變遷過程裡,每個暫時停留的可能樣貌。-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 龔書章

「模型」,是你能不能性感地原創一件作品的「致命證據」,它不僅是案發現場,也記錄懺情過程,是知性險勝各種衝動的結果——這道理不僅適用于建築,也受用于所有創造過程。兩位作者寫了一本不容易的書,幫助所有賦形藝術家認清此一性命攸關的任務。-「文化評論人」,無業家管 詹偉雄

創新研發與經營模式是企業維繫競爭力的不二法門,引領企業邁向藍海新地,因應流動經濟之衝擊,調節脈動以創造契機。此書借用動態模型的灌注與成形探討流動世界,其中發展「形」趨勢之能力與判斷,殊途同歸地呼應企業面對新時代挑戰,除了專業能力外所必需具備的創意與想像。-瑞軒科技董事長 吳春發

本著作論述奠基於檢視空間變化的方法論,解析組成空間的因子,以精準的詞彙定義來詮釋運用手法的內涵,並經由實際操作來呈現空間衍生的特質,演繹過程清晰、思路完整,不論對建築系的學生或是資深建築師,都是一種極具價值的空間創作啟發。-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劉培森

英國詩人William Blake(1757~1827)說:「一粒沙中見世界,....。」,本書看似由小處著眼,卻引向建築本質的無限探索,這絕非一本方法論的書,而是指向事物的「本來面目」,此一理解,就是對建築創造的理解。-竹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總監 簡學義

玩form,不是玩假的!這是一本有關物質形態生成的密笈,出自作者20多年來的研究心得;他們企圖超越形式,擺脫文化政治的干擾,正在豎起微觀建築學的一個標竿。-季氏工場主持人,都市閃光與人文環境營造協會創辦人 季鐵男

《形錄》也是一本關於「何謂form?」的懺情錄。如果沒有對於「形」的一往情深,沒有對「形」的長達三十年念茲在茲,是不可能對此單一命題寫作出如此厚實的語言和操作。-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 王俊雄

商品訊息簡述:

  • 出版社:田園城市

    新功能介紹

  • 出版日期:2015/12/15
  • 語言:繁體中文


形錄




arrow
arrow

    ruthe60x3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